背景
具有悠久历史得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本是“同根生”得姊妹艺术,很造就有“书画同源”之说。她们传承有绪地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完备并自成体系。特别是在书法申遗成功之后,中国书法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然而在当代书画市场中,从历年来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卖数据显示,中国画拍卖成交量以绝对优势占据了整个书画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九十左右,而书法市场份额就很少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证明:长期以来,同一层面上的中国书法作品和中国书画作品,两者之间的市场价位差距竟有天壤之别,这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同一尺幅、同一档次的书法作品价格要比中国画作品价格低很多?为什么老百姓总是简单地用劳动时间来衡量书作与画作的价值?1月30日,在中国得一书画院举行的第三回”燕山书谭“雅集活动上,来自北京地区的书法家和评论家周志高、苗培红、张坤山、邹正、陈养群、严学章、张瑞田、崔陟、彭一超等围绕书法市场这个主题进行了研讨。本次雅集还特邀上海宣家鑫代表拍卖行业参与此话题的讨论。
现在到了对中国书法的真正价值重新定位的转折时期
宣家鑫(上海中天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文化部评估委员会书画鉴定委员):当今社会对书法有两个误解。一是认为绘画比较难,创作所花的时间长,而拿笔写字就是书法,所以有句俗语是”好字不如烂画“。二是书法与绘画相比,不费力气,也不需有多大学问。其实,这个是天大的误解。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没有很深的文字功底、没有很深的书写功夫、没付出精力去研究是不行的!书法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往往台上三分钟,台下几十年功!
中国的拍卖起步比较晚,继美国、香港之后才慢慢发展起来。因为绘画对于大众来说更加直观,更先走入市场,所以绘画的拍卖价格高于书法。还有就是人们认为书法的创作没有绘画复杂。同样创作一件四尺整张的作品,书法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十分钟也就完成了,而绘画所需的时间要比书法长得多。对书家而言,他的书法要得到大多数藏家和观者的认可,实属不易。
中国书法被称为”国粹“。然而与绘画相比,书法作品的市场行情一直处于”配角“地位。但近几年,一些拍卖公司相继推出了一些书法作品拍卖专场,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比如前一阵曾汞的书法作品《局事帖》尺寸仅为纵29厘米、横38.2厘米,却以1.09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书法拍卖成交最高记录。又比如,中国嘉得2009秋拍中,朱熹、张景修等七家《宋诸名贤徐常侍篆书之迹》最终以1.008亿元成交,高出原先估价120万元的八十余倍。可以肯定,中国书法的行情已经完全走出低谷期,现在到了对中国书法的真正价值重新定位的转折时期了。以前书法市场整体价格低于其他艺术门类是不正常的,这与拍卖会上书法拍卖品中应酬作品乃至假冒名家的赝品泛滥不无关系。相信今后书法作品的价格一定会逐步升温。
中国书画报 2010年2月6日 A2 学术主持:周志高 本期主持:苗培红 文字整理兼摄影:彭一超 |